隨著能源價格的上漲、國家環保標準的提高,如何節能、環保、經濟運行成為了供熱企業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。而針對多熱源管網,如何合理分配不同產熱成本熱源的供熱量,直接影響著供暖企業的運行成本。
以大慶某地區一供熱企業為例,其管網為供熱面積1294萬m2的多熱源環狀管網,管網總負荷為752MW。共計四個熱源,其中主熱源A為熱電廠、熱源B、C為燃煤鍋爐房、熱源D為燃氣鍋爐房,供熱企業從電廠購熱價為35元/GJ,燃煤鍋爐房產熱成本50元/GJ,燃氣鍋爐房產熱成本60元/GJ。那么,多熱源聯合供熱時,各不同成本的熱源間供熱量如何分配,才能獲得最高的經濟效益是這個供熱企業目前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。如果在供暖期不斷調整各熱源供熱量,不但威脅到整個管網運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,還費時、費能。此時通過對整個一級網建模,進行水力計算,就可以在非供暖期制定各熱源在不同室外溫度條件下的供熱方案。
通過對不同工況的試算,根據水力計算結果得到如下結論:若采用分階段改變流量質調節,以調節第三階段為例(室外溫度-19℃~-26℃),此時管網流量比為100%,管網負荷比在85%~100%區間,考慮到熱源投入順序為:A熱電廠-B燃煤鍋爐房-C燃煤鍋爐房-D燃氣鍋爐房,管網負荷發生變化時,管網總流量不變,若保證某一熱源供熱量不變時,勢必加大該熱源的循環流量;當一級網負荷比為85%時,以A熱電廠為例,此時若想充分利用熱電廠熱量,需保證其供熱量不變,但質調節本質是隨著室外溫度的升高,管網供、回水溫差減小,這就會造成電廠在供熱量不變的條件下,流量較規定流量增加18%,偏離電廠水泵的選型參數,因此,在此階段管網運行調節策略不宜選擇分階段改變流量質調節。
經過對多次水力計算結果的分析討論,采用運行調節策略為:
(1)負荷比>0.7時,采用固定溫差45℃的質量-流量綜合調節;
(2)負荷比≤0.7時,采用固定流量比為0.7的質調節。
熱網調節曲線如下:
大慶地區某公司2018-2019采暖季熱網調節曲線圖
在確定好整個管網的運行調節策略后,需針對熱網的實際運行工況,合理分配各熱源供熱量。以100%流量,100%負荷為例,A熱電廠、B燃煤鍋爐房、C燃煤鍋爐房均滿負荷運行,剩余負荷由D燃氣鍋爐房承擔時,水力計算結果顯示各熱源壓力參數均不在允許范圍內。針對目前情況,結合管網現狀以及各熱源現有設備參數,提供兩種運行方案:
運行方案一:A熱電廠滿負荷運行,合理調配其他各熱源供熱量,無需增設中繼泵站及分布式水泵。
運行方案二:A熱電廠滿負荷運行,最大限度增加燃煤鍋爐房供熱量,不足負荷考慮由燃氣鍋爐房承擔,但需在管網合適位置處增設中繼泵站,并合理增設分布式水泵。
根據水力計算結果顯示,當采用運行方案一時,多熱源聯網運行,能夠充分利用電廠廉價熱量,并節省管網建設投資、降低管網運行電耗,運行調節方式相對簡單,但由于此方案燃氣鍋爐房供熱量偏大,而燃氣鍋爐房產熱成本又高,直接造成管網用熱成本增加。而運行方案二雖然充分利用了低成本熱源,降低了管網用熱成本,但由于增設中繼泵站,管網建設投資及運行電耗都相應提高,且運行調節較為復雜。
根據本案例的熱負荷延續圖,按運行方案一可確定各熱源的供熱負荷分配圖。
由上圖可以看出,藍色區域為D燃氣鍋爐房整個采暖期總供熱量,經計算其值為312463GJ,若按D燃氣鍋爐房每產生1GJ熱量需消耗31.5Nm3天然氣計算,整個采暖季D燃氣鍋爐房總耗氣量為984.26萬m3,相較于2017-2018采暖期總耗氣量4600萬m3節約3615.74萬m3。
在此項目中,先通過水力計算確定整個管網較為經濟的供熱調節策略,又分別試算在不同工況下,各熱源供熱量分配原則不同時,管網各處水力工況,通過上述水力計算確定了于2018-2019采暖期供熱企業的供熱方案,幫助供熱企業經濟、安全、可靠的運行。
水力計算不但可以針對多熱源管網,模擬保證最不利用戶資用壓頭的前提下,得到不同工況熱源啟動順序、各熱源流量分配以及各熱源循環水泵所提供的壓差。同時結合管網布置情況(熱量輸送成本)、熱源產熱成本以及管道、設備實際情況,確定經濟合理的管網運行調節策略。還可以模擬不同工況(包括事故工況),熱網的運行狀態,即管網各管段流量、壓力、溫度的分布情況。同時針對單熱源或多熱源管網,在保證最不利用戶資用壓頭的前提下,確定不同工況熱源需提供的壓差,并對熱源循環泵進行測評。